第(1/3)页 宋梧正在给家里的五亩良田打药施肥。 所谓的打药也不过是背着草木灰,给水稻的叶子上撒上一层。 古代是没有农药的,不仅没有农药,但凡有个蝗灾,一年的收成就白瞎了。 天上虽然没烈日,但是六月酷暑,宋梧来来回回下田,黝黑的额头上还是冒了一脑门汗。 “当家的,吃饭啦,块过来歇歇。”阮氏站在田坎上,朝宋梧招手。 “诶。”宋梧露出一口白牙,又把背篓里的草木灰撒完了才上岸。 沈茵看着一大片已经抽穗的水稻,问阮氏:“大嫂,这一亩田产多少斤水稻啊?” 阮氏:“今年看着还行,只要天气不极端,最好的那块田,一百斤总归是有的。” 沈茵有些惊讶:“这么点?” 宋梧精耕细作了五亩水稻,天天泡在水田里,就只能收获500斤? 一斤水稻也就三文钱,辛苦大半年也就一两多银子? 阮氏说:“已经很好了,要是遇上灾年,能有二十斤就烧高香了。” 沈茵又问:“是土地不够肥,还是种子不够好啊?” 阮氏有些疑惑:“这土挺肥的,种子都是在县城里买的种,一直以来就是这些收成啊!” 沈茵想了想,后世一亩田的产量是在一千斤左右,比古代高了十倍 感谢袁爷爷,让现代人吃饱饭。 宋梧插嘴:“我们家的田都是良田,你看那边,孙大树他们家的田,太贫瘠,一亩能有五十斤就不错了。” 沈茵嘴巴张成O型:“那他们一年到头够吃吗?” 宋梧摇摇头:“当然不够啊,所以孙大树是村里最穷的,年年拖我们宋家村的后腿。” 阮氏接了一句:“而且孙大树和她女人,天天带着三个孩子挖野菜、吃树皮。” 沈茵震惊了:“那村里没人救济他们吗?” 阮氏摇摇头:“宋老爷偶尔会救济救济一下,其他人有心无力啊。” 沈茵看向孙大树大家的田,里面的水稻叶子黄不拉几的,还没抽穗。 她自言自语道:“要是有高产的种子就好了,而且田的肥力要跟上!” 她正这样想,系统出声:“茵茵,你想要高产种子,拿东西换吧。” 第(1/3)页